2018年10月26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由我院青年教师李望军博士参与研究论文“Identifying long-term stable refugia for relict plant species in East Asia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6837-3)。该论文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云南大学特聘教授Cindy Q. Tang(唐勤)领衔,多国联合研究团队协作完成。我院青年教师李望军博士以共同作者身份代表学校作为论文共同完成单位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这也是我院“生态学”重点学科作为贵州省重点学科以及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学术成果的重要突破。
该论文凝聚了全球29个科研单位、45位生态学、植物学学科领域学者的学术力量与智慧。论文明确了北半球“活化石”植物的重要避难所区域,并第一次阐明了为何在欧洲及北美于地质时期的冰期已绝灭的许多植物而现在却幸存于东亚这一生态学界长期关注的科学问题。文章研究结果对东亚孑遗植物生长适宜地域具体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详细阐明了生态系统尺度上东亚孑遗植物幸存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图1.李望军博士参与野外调查工作照
图2.典型“活化石”植物银杏和水杉。(A)银杏 (B)银杏自然种群(重庆市南川区)(C)水杉 (D)水杉自然种群(湖北省利川市)
图3. “活化石”植物在东亚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格局。淡蓝色界限为夏季湿润季风气候界限。